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页
国内资讯 社会 财经 科技 教育 旅游 体育 时尚 娱乐 房产 家居 汽车 母婴 健康 商业 区块链 生活 企业 传媒 区域经济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培育高质量“双碳”人才 学科专业与教师队伍不能只靠“散养”
2022-05-19 16:28:02       来源:      编辑:      

原标题:培育高质量“双碳”人才 学科专业与教师队伍不能只靠“散养”

低碳发展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亟须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攻坚克难,发挥引领作用。自2021年以来,全国多地成立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学院、研究院,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独立设置的碳中和专业,不少高校正在摸索相关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还需解决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如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近日,教育部印发的《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原则和方向。

《方案》明确了九大重点任务,包括加强绿色低碳教育、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加快紧缺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教学资源建设力度等,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人才素养的要求很全面——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能源和碳减排等相关的理工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金融、法律等专业知识。目前国内还没有独立设置的碳中和专业,不少高校正在摸索相关人才培养方式。”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秘书处中方高校、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肖睿说。

高校办学瞄准“双碳”,但定位却千差万别

低碳发展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实现“双碳”目标亟须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攻坚克难,发挥引领作用。

自2021年以来,全国多地成立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学院、研究院。科技日报记者梳理发现,依托既有学科和人才梯队组建碳中和学院、研究院,是高校碳中和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流,这些学院也多集中在能源、电力、交通、建筑类等学科积累较深,校企合作紧密的高校。

虽然这些高校都瞄准了“双碳”,但办学的定位却千差万别。

2021年9月,清华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清华大学表示,未来将在低碳发电与动力、新型电力系统、零碳交通、零碳建筑、工业深度减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方向重点发力。

同年9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同时揭牌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学校将设置碳储科学与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油气资源绿色智能开发、低碳能源高效开发、智能油气勘探开发、智能炼化与新能源等学科方向,组建若干个多学科交叉的碳中和能源领域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

而前不久成立的华北理工大学钢铁碳中和学院,则是全国首家由高校设立的,聚焦钢铁碳中和关键核心技术,跨学科、跨学院的钢铁碳中和学院。

近年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重点领域节能、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等内容在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有体现,为地方碳中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撑。

2021年5月9日揭牌的西北大学榆林碳中和学院,由西北大学与榆林市人民政府共建。2022年1月,同济大学与崇明区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建设同济大学碳中和学院和同济崇明碳中和研究院。

达标人才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井喷式需求

无论是生物产业、清洁能源、环保材料等低碳环保新兴行业,还是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钢铁、煤炭、电力、建筑、汽车等传统行业,都需要涵养人才“蓄水池”,汇聚实现“双碳”目标的原动力。

不过,实现“双碳”目标难以一蹴而就。今年两会期间,致公党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递交的提案指出,目前我国碳中和领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校碳中和相关领域的学科结构单一,学科建设仍需建立完善的统筹体系;不同地区科教资源分布不均,科学研究投入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国内“双碳”达标人才供给不足,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价值评估和利益分配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型人才缺乏有效产学研引导等。

在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委会主任委员、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副院长许昌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不无关联,“以往与碳中和相关的专业很分散,冶金、化工、能源、电力、交通、建筑、海洋等学科群均有涉及,研究领域也分得很细。‘双碳’目标提出后,产业需求和科研攻关都迫切需要人才支撑,而原有的分散培养已经难以满足各行各业对‘双碳’人才井喷式的需求。”

此次发布的《方案》,依据碳达峰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覆盖面广、战线长的特点,进行了系统性、全局性统筹规划。其中,对紧缺人才培养提出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加快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人才培养,加快碳金融和碳交易教学资源建设;在促进传统专业转型升级方面,《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等人才培养,加快传统能源动力类、电气类、交通运输类和建筑类等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升级,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赋能技术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

肖睿透露,目前东南大学计划在能源与环境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今年的招生计划中,增设碳中和大类,探索碳中和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攻克核心技术,需建立高质量人才梯队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尚需攻克的核心技术是摆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面前的难题。

肖睿认为,就低碳发展而言,需要相关技术立足节能,提高能效;而想实现零碳,则需要风能、太阳能、储能、氢能等领域的技术更成熟;负碳技术则需要着力于碳捕集、碳封存等技术攻关。

“要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构建多学科体系,并细化课程,依托学校目前多个学科的师资积累,联合培养人才。”肖睿说,与碳中和所涉及的专业较为分散一样,目前专任教师也分布于各个学科中,如果考虑设立碳中和专业,会先从多学科中抽调、组建新的教师团队。

此次《方案》也提出,要推动高校组建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组建一批重点攻关团队,围绕化石能源绿色开发、低碳利用、减污降碳等碳减排关键技术,新型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核能及储能技术等碳零排关键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等碳负排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对于如何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也给出了方向:组织开展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师资培训,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方案,促进一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多学科的交互融合以及教师团队的引领示范,有利于各个高校相互借鉴,探索建立符合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梯队。”许昌说。(本报记者 金 凤)

 
上一篇:天津市2022年春季高考调整至6月12日举行
下一篇:安徽合肥:2100余名高三毕业生同框拍摄“超级毕业照”
 
     栏目排行
  1. 全域旅游助力昆明迈向新境界
  2. 跨地区人员流动不再查验健康码 旅游股
  3. 把京新高速打造为旅游网红公路
  4. “和田玉龙号”成为移动的致富“巴扎”
  5. 旅游扮靓槽碓村 幸福来到土瑶家
  6. “严”字当头 景区多举措守护游客安全
  7. 江西赣州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8. 自驾游、观雪景、泡温泉、赏民俗、住民
  9. 萍乡芦溪县:“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10. 旅游业“新”效迭出
     栏目推荐
“互联网+”创新物流新模式,传化支付为“互联网+”创新物流新模式,传化支付为物企发展插上智能翅膀
重磅|福客满产品&技术双双荣获ISEE全球重磅|福客满产品&技术双双荣获ISEE全球创新奖!
喜讯丨泰康拜博沈刚教授当选为中国整形喜讯丨泰康拜博沈刚教授当选为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口腔整形美容分会理事会副会长
监管出手整治代理全额退保!这些人估计监管出手整治代理全额退保!这些人估计要坐牢!
全时新鲜水 云米Super Y 1200G净水器全时新鲜水 云米Super Y 1200G净水器送2支滤芯
人民财评:金融“活水”直达民营小微企人民财评:金融“活水”直达民营小微企业,稳增长稳预期
“金融16条”加速落地 碧桂园获十家银“金融16条”加速落地 碧桂园获十家银行超3000亿元综合授信支持
展望2023,大金融板块的行情可持续吗?展望2023,大金融板块的行情可持续吗?
“金融十六条”后,银行与房企签约授信“金融十六条”后,银行与房企签约授信超2万亿,但更多优质民企亦需融资纾困
中美苏黎世6小时会晤引世界解读中美苏黎世6小时会晤引世界解读